您现在的位置:

肥胖

  • 分类:医说
  • 发布时间:2019-12-26 16:17

肥胖

【概要描述】

  • 分类:医说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19-12-26 16:17
  • 访问量:
详情

  春节刚刚过去,大家是怎么度过的?是外出旅行还是和家人团聚。春节无论是和家人还是和同事朋友聚会,聚餐是必不可少的,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肠胃增加了负担。人们常说“每逢佳节胖三斤”,春节过后很多爱美的女士把减肥提上日程了。我们从中医角度讲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减轻肠胃负担,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节后消食减肥的话题。

  肥胖如今已是很多人的苦恼,但是,很多人不知道肥胖也是一种疾病,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。目前中国人体重超重人群达两亿,肥胖人群超过9000万。

  一、首先我们来聊聊什么是肥胖

  肥胖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,脂肪组织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。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,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,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,且达一定值即演变为肥胖症。体内脂肪有多少,也就是说体脂肪占有率,正常体脂肪率男性为15%一20%,女性为20%一25%。超过这个数值为肥胖。

  体质指数(BMI)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。体质指数(BMI)=体重(kg)÷身高2(m)。

  成人的BMI数值超过24为超重,超过28即为肥胖。

  大多数个体的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,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。

  引起肥胖的原因有内分泌代谢因素,遗传因素、环境因素、神经精神因素等。

  二、肥胖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危害

  肥胖者易患高血压病、心脑血管疾病、II型糖尿病、胰岛素抵抗、脂肪肝、动脉粥样硬化、骨关节病及多种癌症。据统计,44%的糖尿病,23%的缺血性心脏病,以及7%~41%的特定癌症都与肥胖有关。

  三、中医对肥胖有哪些的调理方法

  中医认为肥胖病多为本虚标实之症。本虚以气虚为主,若兼阴阳失调,可有阳虚或阴虚,病在脾、肾、肝、胆,临床以脾肾气虚为主,肝胆疏泄失调亦可见。标实以痰浊为主,常兼有水湿。治疗以健脾益气、利湿化痰为原则。主要的方法有中药、针刺、拔罐、埋线、耳穴、灸法、中药熏蒸等。

  1、中药:传统中医认为,肥胖与痰、湿、气虚等有关。如《内经》曰:“素嗜肥甘,好酒色,体肥痰盛”。“肥人多痰湿”,“肥人沉困怠情是气虚”等等。因此,采用中药减肥,主要是益气、健脾、化痰。常用中医治疗方法有:

  一、和胃消脂法:形体肥胖,大多由于甘肥太过,油脂粘腻先壅于胃,往往脘腹饱胀,嗳腐吞酸,口味秽浊,舌苔腻。运用山楂、大麦芽、莱菔子等药以和胃助消化。传统有焦三仙、保和丸等方。平时随处可见的山楂片、山楂糕是降脂减肥最简便的食物疗法。

  二、宽胸化痰法:中医文献有“肥人多痰”的论点,这种痰显然是指肥胖之痰浊,也就是脂肪过多。临床所见肥胖之人,动则气短、胸闷,甚则头晕、呕吐、恶心,舌苔滑腻。有的人痰火重,性情急躁,易于发脾气、恼怒,以致血压高,头胀脑鸣而痛,睡眠不安,舌苔黄腻,大便干结。多发心、脑血管病变。遇上这些病证,选用宽胸化痰法最为合适。

  三、活血行瘀法:肥胖之人,血液中脂肪过多,容易引起动脉硬化,特别是心、脑血管病变多由此产生。活血行瘀的药物对扩张冠状动脉,增加血流量,降低血脂,以及防止斑块形成和促进其消退均有作用。肥胖而见有瘀血阻滞,妇女经闭不行,或见舌质有青紫瘀点者,采用活血行瘀法,不但降脂减肥,同时又能防治疾病,两全其美。常用的活血行瘀降脂药物:如当归、川芎,善于活血调经止痛。丹参一味,功同四物汤,为治心脑血管病的常用药。赤芍药、鸡血藤能活血舒筋,对瘀阻经络者多适用之。

  另外常用中药如决明子:能清肝益肾,明目,利水通便。用决明子冲茶饮,有促进胃肠蠕动,清除体内宿便,降低血脂、血压的效果。茯苓能利水渗湿。瓜蒌仁还有润肠作用,对痰火内结,大便不畅者尤适用之。陈皮即橘皮,气味芳香,既可和中理气,又能化痰降脂。

  2、针刺

  主要是调理胃肠功能,健脾利湿,通腑泄热。取穴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。

  3、拔罐:

  原理:第一:拔罐减肥是根据肥胖的位置,选择局部取穴,促进局部代谢,消除局部脂肪达到局部减肥的目的。第二,可以纠正患者的异常食欲,通过对神经系统的调节,可以抑制胃酸分泌过多,减轻不饥饿感。拔罐以后,胃的排空减慢,胃不空了,自然就有饱的感觉,所以不太想吃东西了。 第三,调节内分泌紊乱。肥胖症患者的内分泌紊乱发生率极高,为什么生了小孩的妇女会发胖,不单是营养过剩,还有生小孩后打破了她的内分泌平衡,引起发胖,女人到了更年期时,内分泌紊乱同样引起发胖。在采用拔罐减肥时调节“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”和“交感肾上腺皮质”两个系统使内分泌紊乱得以纠正,并加速脂肪的新陈代谢,因此达到减肥的目的。

  虽然拔罐减肥是一个比较安全、快速的减肥方法,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拔罐减肥。患有皮肤病、局部皮损等患者不宜拔罐减肥;女性月经期、孕期不宜拔罐减肥;凝血机制不好,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拔罐减肥。

  4、中药熏蒸

  中药熏蒸透过中药利水渗湿、润肠通便、消积导滞等方法,调理脏腑气血运行,可将体内痰湿排出体外,已达到减肥降脂的作用。

  5、耳穴

  中医认为,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通过经络与耳廓密切联系,耳穴减肥法旨在宣畅经络、疏通气血、宣肺化浊、利湿降脂。现代医学认为,耳部的神经血管较丰富,刺激耳穴可影响胰岛素值,抑制食欲以达到减肥的目的。

  6、灸法

  灸法有温阳作用,湿为阴邪,易伤阳气,因此温阳可以利湿。古代医家认为:“湿为阴邪,非温不化”,《金匮要略》记载“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”。灸法具有健脾化湿、温阳化痰的功效。

  7、埋线

  将可被人体吸收的一种“生物蛋白线”,利用特殊的针具埋入穴位,通过线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,来达到减肥目的。植入人体内的生物蛋白线在体内停留15至30天就会自然地被身体溶解或吸收,不需要再取出。但是个别人埋线后会出现不良反应,如身体局部发红、高烧以及过敏反应。

  四、生活中常见的错误减肥方式

  1、过度节食。节食的确是最有效的减肥方法,但盲目的节食不仅不利于减肥,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。过度节食会导致机体营养失衡,更严重者甚至可能会患上厌食症。

  2、过度运动。运动量过大超过了人体的正常负荷,容易引起运动性损伤,还会增加心脏负荷,甚至因此引发心脏疾病。

  3、快速减肥。 中医注重对机体的整体调理,是通过改善体质偏颇,以达到减重目的,而不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减轻体重。这需要循序渐进,持之以恒快速减肥的方式往往不利于身体健康,还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。我们减肥的目的不仅为了外表好看,更重要的是为了身体健康,因此合理健康的减肥方式才是最重要的,不要盲目追求速效减肥法,损害身体健康,就会得不偿失。

  五、预防肥胖应做到哪些

  控制肥胖不如预防肥胖,因为肥胖一旦发生,要减肥是很困难的。以下五点有效预防肥胖,让你远离肥胖的困扰。

  1、 提高认识

  充分认识肥胖对人体的危害,了解婴幼儿、青春期、妊娠期、更年期、老年期各年龄阶段容易发胖的知识及预防方法。

  2、 合理控制饮食

  要想身体苗条健壮、避免肥胖,就要采取合理的饮食营养方法,尽量做到定时定量、少甜食、多素食、少零食。吃饭时注意以下几点,既能满足食欲,又不会增加饭量:

  ①饭前喝汤或稀粥 俗话说:“饭前先喝汤,不用找药方”。汤可以抑制食欲,增加“饱腹感”。喝汤后再进食,饭量便会减少。进食不能过饱,吃到“八分饱”时就要停止进食。平时少吃或不吃零食。合理控制饮食不但能使身体不变胖,而且能减轻肠胃负担,减少很多疾病的发生。

  ②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可以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,与唾液充分混合,变成细碎的食团,而唾液中就含有减肥物质。而且细嚼慢咽产生饱腹感的进食量,较狼吞虎咽产生饱腹感的进食量要少。据《英国医学期刊》的一项研究指出,吃饭速度快并吃到有饱腹感的人,肥胖的几率是细嚼慢咽并且有饱腹感之前就停止进食的人的3倍。《医说》云:“食不欲急,急则损脾,法当熟嚼令细。”

  ③晚饭少吃 晚上人体休息,肠胃等消化器官活动也减弱,如果晚饭吃得太多太晚,不但加重肠胃负担,而且容易使热量转化成脂肪储存在体内,从而出现肥胖。所以晚饭要少吃,不吃难以消化的食物,更不能吃夜宵。

  合理营养的关键在于“适度”,主要在通过平衡膳食来实现。平衡膳食是指膳食中所含营养素,种类齐全、数量充足、比例适当。

  3、 加强运动

  经常参加慢跑、爬山等户外活动,既能增强体质,使体形健美,又能预防肥胖的发生。运动可消耗体内的脂肪,消除赘肉。最简便的方法是饭后散步半小时。此时,人体运动所消耗的能量均来自脂肪,可有效地减少体内脂肪堆积而起到减肥的作用。

  在“吃”与“动”上养成好习惯,不仅可减肥保健,还可增寿。在不知不觉中,你的体形会趋于适中。

  4、 生活规律

  睡眠过少或过多都可能造成肥胖,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或大于8小时都易引起肥胖。因此,不同年龄的人应安排和调整好自己的睡眠时间,既要满足生理需要,又不能多睡或少睡。

  5、 心情舒畅

  良好的情绪能使体内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保持正常运行,对预防肥胖能起到一定作用。反之,沉默寡言、情绪抑郁,会使生理机能发生紊乱,代谢减慢,加上运动量少,就容易造成脂肪堆积。

相关文件

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
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。

其他信息

友情链接:

地址: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杏林路2号

电话(总机):0451-88029599

咨询电话:0451-88029551   88029322

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 
Copyright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. 
黑ICP备15006568号-2 

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哈尔滨